1、老年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

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,提升抗病能力。老年人什么样的心理状况才算是健康呢?帮家好家政告诉你以下是10条心理健康的规范。

(1)充分的安全感。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,如社会环境、自然环境、工作环境、家庭环境等等,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要紧。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,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。

(2)充分地知道自己。就是指可以客观剖析我们的能力,并作出恰到好处的判断。能否对我们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,对自己的情绪有非常大的影响。如过高地估计我们的能力,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,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,而使我们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;过低的估计我们的能力,自我评价过低,缺少自信心,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。

(3)生活目的符合实质。要依据我们的经济能力、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拟定生活目的。生活目的的拟定既要符合实质,还要留有空间,不要超源于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。

(4)与外面环境维持接触。如此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,其次可与时调整我们的行为,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。与外面环境维持接触包含三个方面,即与自然、社会和人的接触。老年人退休在家,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,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。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、老年文化活动站与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面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。

(5)维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。个性中的能力、兴趣、性格与风韵等每个心理特点需要和谐而统一,日常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。比如一个人的能力非常强,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,也不合适他的性格特点,所以他未必可以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。相反,假如他对我们的工作有兴趣,但能力非常差,心有余而力不足,也会感到非常烦恼。

(6)具备肯定的学习力。在现代社会中,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法,就需要不断学习。譬如:不学电脑就领会不到上网的乐趣;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。学习可以训练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,对于预防脑功能衰退和老年痴呆有益。

(7)维持好的人际关系。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知、情感、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原因。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。在人际关系中,有正性积极的关系,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,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,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。

(8)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我们的情绪。对不愉快的情绪需要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,但不可以发泄过分,不然,既影响我们的生活,又加剧了人际矛盾。另外,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原因,情绪是通过大家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,不一样的评价结果引起不一样的情绪反应。有一位老太太,大儿子是晒盐的,小儿子是卖伞的。老太太一直发愁,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忧,晴天为小儿子担忧。一位心理大夫对老太太说:“你真有福气,晴天你的大儿子赚钱,雨天你的小儿子赚钱。”老太太一想非常有道理,便开心起来。

(9)有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才能与兴趣喜好。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喜好应该对自己有利,对家庭有利,对社会有利。不然只顾发挥我们的才能和兴趣,而损害了别人或团体的利益,就会引起人际纠纷,而增添非必须的烦恼。

(10)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状况下,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量的满足。当个人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时,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。但人的需要总是是无止境的,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,满足个人适合的需要为最好的选择。

2、善待古怪的老人

日常常有如此一些老人:在到达肯定年龄段或日常发生了某种变故之后,他们的脾气和行事的办法变得“古怪”起来,有些开始脾气暴躁、性情孤癖、固执;有些则爱在晚辈而前终日念念叨叨,指责晚辈的这不可以那不是,爱替小辈们瞎操心。部分做晚辈的不知道老人为什么忽然会这般“讨厌”,忍无可忍时,便喜欢跟老人顶撞怄气,甚至在人前驳老人的面子,结果使老人由此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,或伤心不已,或怒不可遏。凡此各种都不利于老人身心的健康。

老人开始变得“古怪”,这并非他们要存心招人讨厌,而是由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导致。人至暮年,机体各部分都开始明显地呈现出老化的征兆,有的老人还不能不终日忍受着病痛,这使他们的脾气无可防止地要变得暴躁一些,有的老人看到和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同志,友人中不断有人辞世,也不禁会想起自己在人世间的日子已十分地有限,这个时候再看到儿女在生活上尚不可以自立,或比较幼稚的一面,当然也就会替他们感到着急和担心。部分老人开始变得孤僻和消沉,则是由于我们的来日无多而想到了生活的苦短,和做人的“没意思”。膝下的儿女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不可以对老人多一分关心和体谅,反而对其有所嫌弃,就会给老人悲凉的心理多浇上一盆冷水,让他加倍地感觉到生活的残酷。所以说对“古怪”的老人加以体谅和善待,这是十分必要的。

对于“古怪”的老人,晚辈不只要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,在心理和情感上也要给予必要的抚慰。要陪老人多拉家常,多散心,并应该注意多尊敬老人,千万不可随便批评和顶撞,为了养婴幼儿教育女,爸爸妈妈的一生历程了数不清的艰辛,当他们人至暮年时,不要说所表现出来的“古怪”是有情可原的,就是确有无理取闹、耍孩子子脾气之处,做晚辈的也应多加忍让,而不可在老人面前造次。

3、怎么样克服退休的孤独感

退休是生活经历中的重大转折之一,从正式离退休那天开始,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,从繁忙紧张的工作第一线退下来,生活步伐、工作步伐都忽然变得松弛缓慢起来,本来每天见面的朋友、同事忽然疏远不见,每天经过的街道马路也不常经过了,无所适从和孤独感的心理情绪会强烈地冲击,使其感到很难适应。第一,应有一个正确的生活观和老年价值观,长寿的老人大多是乐观开朗,积极的生活态度。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找事做,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。如:写字作画可以陶冶情操、集中注意力,利于忘却孤独寂寞;种花养鸟须投入时间与精力,花要肥、鸟要食、须去购买与备置;种花养鸟有一套技术办法,钻进来需要一番忙碌,花香宜人鸟鸣解闷,可以帮助老人摆脱烦恼、驱除孤寂。

其它如参加集体文静活动、跳舞、打太极拳、下棋、打球等,都能使老人在群体内交流思想情感,消除孤独感。

4、老年人的心理需要

看重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征,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要,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、健康长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老年人容易见到的心理需要有:

健康需要这是老年人常见存在的一种心理状况。人到老年,常有恐老、怕病、惧死的心理。工作需要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,骤然间离开工作职位一定会产生很多想法,期望第三从事工作,体现自己价值。

依存需要人到老年,精力、体力、脑力都有所降低,有些生活不可以完全自理,期望得到关心照顾。子女的孝顺,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。

和睦需要老年人都期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,不管家庭经济条件怎么样,只须全家和睦,邻居关系融洽,互敬互爱,互相帮助,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。

安静需要老年人一般都爱安静,怕吵怕乱。有的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,这一天子女、儿孙都来了,乱哄哄地度过一天,对老年人来讲,如此的星期天是“烦恼的星期天”。

支配需要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,学会家里的支配权。但因为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,老年人的家庭地位、支配权都可能遭到影响。这也会导致老年人的烦恼。

尊敬需要老年人离开工作职位或许会情绪绪低落,假如得不到尊重,就会产生悲观情绪,甚至不愿外出,长期下去,则会引起抑郁和低沉,为疾病埋下祸根。

求偶需要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,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,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要。